期末考試,留學生的內(nèi)心有多煎熬?
2025-08-01 07:41:38 來源:中國教育在線
一個學期漸漸邁入尾聲,原來需要反復確認的教室房間號也變得駕輕熟路起來,也逐漸適應了外籍教授奇怪的口音和頓挫,但是腳步卻日漸沉重了。
日歷一頁一頁掉落,隨著最后一節(jié)課的完成,期末大考也近在眼前了。
01
最后一節(jié)課
最后一節(jié)課宣告著自欺欺人的肥皂泡的破裂,再也不能告訴自己期末考試還很遙遠了,學生內(nèi)心變得又敏感又焦慮。
課程內(nèi)容一般是presentation大集合,或review session,一邊聽課,一邊翻書,總會感到新奇,什么時候自己學了這么多的章節(jié)。最早的那些章節(jié)看起來又熟悉、又陌生,有些名詞好像是第一次見,“天,我這樣要怎么考試,”不禁喃喃自語道。最近學的章節(jié)倒是有點印象,但是那道上課特意講的很長很長的練習題,現(xiàn)在還是模模糊糊的。
更糟糕的是,有時候教授落后于syllabus的進度,即使是最后一節(jié)課,還是在講知識點,而且講得還飛快:“這里和前面很像,大家自己看就行?!?/p>
越上這種課越是惴惴不安,感覺自己是一只被捏住脖子,往里面塞食物的鴨子,還被期待著下出個金蛋來。
課堂最后的15分鐘,教授總是很老套地問:any question? 這時候,整個教室的氛圍變得更加凝重了起來,大家的臉上都投著一些陰影。
02
學霸學渣
環(huán)顧四周,總能發(fā)現(xiàn)一些陌生的臉龐,那些同學很少出席,只有在考前的最后一節(jié)課才能看到其廬山真面目。
他們最喜歡問的問題是:“教授,期末考試難么?” 教授的標準答案也是:“學校對我有均分的要求,如果大家都考得很差,我會curve的。大概和分享給你們的sample question的難度差不多吧?!?/p>
那些上課活躍,看起來非常厲害的學霸們看起來也懷著心事,他們的聲線里帶著一點焦慮,而且問的問題也非常高端,通常是用術語組成的,有時候還能點出具體的章節(jié),然后教授也拿術語和例子回答他們。
圍觀群眾不禁背后一涼,我連他們在講啥都不知道,會不會很重要呢?
上課時積攢的自我懷疑與擔心在下課鈴時,瞬間爆發(fā)出來。
大家都紛紛苦著臉抱怨著:心態(tài)崩了,心態(tài)崩了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無論是誰都被期末考的陰影所籠罩著,毫無例外。
那些大神們擔憂著自己能不能發(fā)揮好,保住自己的高績點,這樣才能拿獎學金,申請到好學校。
大神習慣性地質疑自己是不是知識點掌握已經(jīng)無懈可擊了,百密一疏的可能性就像一把冰冷的匕首搭在溫熱的脖子上。
我得做到完美才行,到最后也要保持才行。
那些學渣們的想法則更為現(xiàn)實,他們會細心地按照syllabus上的權重,按著計算機自言自語:“哎,我得考到63分才能勉強過關,假如教授給我80%的參與分的話。更保險的分數(shù)是72分?!?/p>
他們算完之后,把計算器一扔,往后一仰,猛抓頭發(fā),”蒼天啊。救救我吧,這可怎么考?“幾秒鐘后,學渣的眼睛又滴溜溜地轉了一圈,提議道:”大家要不要組一個學習小分隊,求大腿,求罩??!“
03
考試
時光并不能聽見學生的心聲,兵荒馬亂地考試月如期到來,也意味著更大地壓力,更深地絕望與自我懷疑。
有那么一刻,我想起考雅思時的自己。Final時更在意的是“Pass”,考雅思時在意的卻是“promotion”。那時候為了心目中的名校,語言能力每天都在提升。
心態(tài)的不同,會給每個在糾纏的人帶來不同的生活狀態(tài)。
向上的狀態(tài)下會做出更利于自己的選擇。比如我選擇雅思來國外,避開了生僻詞匯和變態(tài)的聽力,做了更符合自己的scheule,“更容易”地拿到了分數(shù),等等等等。
最折磨人的日程則是,先考一門,隔了一陣子,連著考好幾天。
中間的一陣子喘息時間特別容易觸發(fā)拖延癥,讓人覺得花好月圓,韶華已逝,為什么要復習和學習呢!!
把書本一扔就開始狼人殺,組飯局,或者投入游戲的懷抱。
但即使看起來很瀟灑,內(nèi)心還是會想著不久要到來的大考,焦慮在胸口嗡嗡作響。
就像在大海上漂流的海員實在忍不住太渴,開始大口大口灌海水一樣。
明明知道不應該這個時候打牌、玩游戲、聚會,只有這些娛樂項目才能暫時壓抑住內(nèi)心沸騰翻滾的負能量。
休息了幾天之后,惰性就慢慢爬上來了,直到考前的一兩天才幡然醒悟,冷汗淋漓。
然后排山倒海而來的自責感與愧疚感幾乎要把人淹沒。
04
掙扎
考試月里熬夜、長時間學習、飲食不規(guī)律、日夜顛倒等簡直是家常便飯。
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里,絕望與自我懷疑的幽靈在飄蕩著。
這些負面情緒有時候是因為任務量太大,幾乎沒有希望按時完成:有些課程教授只提供非常簡單的課件,或者直接不提供,這邊意味著教材是唯一完整度高的復習資料。然而國外的教材除了貴出天際,還有廢話多,延伸和例子也很多的特點,信息量太大而且不容易抓重點。往往一章節(jié)能達到70-80頁,看到密密麻麻的英文小蚯蚓,不禁眼前一黑。
除了任務多,自我預判與期待也讓考生備受折磨,想要變得更好的愿望與自己實力之間的落差也讓人絕望:例如數(shù)字計算類課程,這種課你學得好似乎沒什么可驕傲的,但是考得差就感覺自己落后別人一大截。
而且和那些寫作類期末相比,計算類期末是唯一能緊緊抓在手心的分數(shù)了。想要確保成績,就需要在短短的幾天里不斷練習,熟悉題型與過程。中間只要一卡殼,神經(jīng)瞬間便繃緊了,自我懷疑的念頭也不斷涌現(xiàn)。
計算型期末的相對面就是寫作型期末,好像沒什么可以復習的,又好像有很多可以復習,而且這種類型的考試經(jīng)常需要的應用技巧,將書本的知識與試卷閱讀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這種的遷移能力,一倆個晚上又能改變什么呢?
能讓愚鈍的我突然開竅么?
如果自己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怎么辦呢?
誘人的假期總是和折磨人的期末大考形影不離,就像有光的地方必然有黑影一樣。
突然覺得,留學生的生活并不是外界想象得那么美好,里面有掙扎,有淚水,有絕望,每個背井離鄉(xiāng)得留學生都得自己扛下,努力活著。
逝時光陰,釋無所適。
一切都在等待著令人枯萎的考驗。
>>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,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、費用、開學時間、含金量<<